
沈辉主任在对话中回顾了光伏行业的发展历程并指出,自1954年晶体硅太阳电池由贝尔实验室正式推出以来,光伏技术经历了数十年的不断演进,但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科学家在不同技术路线的原创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中国则在装备制造、工艺优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球光伏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辉主任强调,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作为当前主流产品,其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中山大学屋顶上安装了老电站回收的40年“高龄”的老组件至今仍在完美发电,充分证明了晶体硅太阳电池的优异性和可靠性。他进一步解释说,通常所说的25年并非太阳电池的寿命,而是产品保质期;实际上,只要采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封装材料,晶体硅电池的寿命可达30年、40年甚至50年,与建筑材料相当,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在谈到未来发展方向时,沈辉主任表示,虽然BC电池、异质结等新型电池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它们的总效率都未能突破1961年肖克利提出的晶体硅太阳电池的理论极限约30%。因此,他认为当前的重点不在于技术的微小改进,而在于科学上的突破。尤其是目前太阳能电池只能将约30%的太阳光转换为电能,仍有70%的光能被浪费,这可能是未来技术突破的关键。他呼吁有能力的大公司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新技术,解决光谱的问题,提高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以推动光伏行业的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