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推进能源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打下坚实基础。然而,阳光之下的阴影则是,虽然中国新能源产业极具竞争力,但风电、光伏、储能产业均严重陷入非理性竞争的深渊,氢能产业商业化进程的步伐还有待加速。
11月19日下午,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组委会支持,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和21世纪经济报道新能源课题组作为智库支持的2024第七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暨21世纪“新能新质”绿色能源发展论坛在成都隆重召开。
来自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长三角太阳能技术创新中心、国际半导体行业协会(SEMI)中国光伏标委会、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以及通威股份、协鑫科技、中集集团、海博思创、西清能源等100多位行业组织、企业的专家、高管共同出席,共话风光储氢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产业发展迎来新时点
2024年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下称《能源法》)正式获得通过,并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能源法》规定,国家推进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支持分布式风电和光伏发电就近开发利用,合理有序开发海上风电,积极发展光热发电;国家合理布局、积极有序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发挥各类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国家积极有序推进氢能开发利用,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部被视作能源领域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国际半导体行业协会(SEMI)中国光伏标委会联合秘书长吕锦标看来,“《能源法》是把我们国家这么多年下来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实现法制化。这些年来,我们从事可再生能源行业,更多的是在产业链、制造链上的思维,而《能源法》的出现就很明显告诉大家风电、光伏、储能、氢能是具有能源的属性。”
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山大学教授沈辉,是我国光伏领域的知名学者。在谈及《能源法》的诞生意义时,他毫不犹豫地认为:“这对于光伏发展无疑是很好的肯定和推动。”在他看来,光伏走到今年成为世界上的一个重要能源,是晶体硅光伏立下的汗马功劳。“光伏从发电的角度来说,才刚刚开始。”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助理吴丹在本次论坛上则认为:“《能源法》明确提出了优先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包括新能源电力的消纳,以及市场机制的建立,对于新能源产业发展而言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是希望可再生能源领域产业向着更高质量的方向去发展。”
以光伏为例,该产业的发展最终需要立足于新型电力系统的体系考虑。“新型电力系统需要保障在电力、能源安全前提下,以满足经济社会需要为首要目标,以最大化吸纳新能源为主要任务,以坚强的智能电网为主要枢纽平台,以源网荷储为互补或者支撑。”通威股份光伏事业部总裁、能源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陈星宇表示。
来自光伏、储能等新能源领域的企业人士,同样对《能源法》未来的正式实施充满期待。
协鑫科技助理副总裁宋昊表示,《能源法》对于新能源企业发展而言,提供了目标和指向。海博思创解决方案总监俞晓峰认为,《能源法》的实施,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明确的道路,也预示着新能源产业必将迎来广阔前景。他还特别强调《能源法》对于能源领域技术创新的关注。“《能源法》提到,能源科技创新应当纳入国家科技发展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关规划的重点支持领域。”西清能源研发中心总工程师周奎则表示:“《能源法》的颁布实则是通过法律的手段把能源领域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既有利益关系处理的方式进行固定,并作为准则。”
等待破局
( 作者:曹恩惠 编辑:骆一帆 )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林典驰对本文亦有贡献)